石雕知识

BOB综合APP手持电动木雕工具非遗工坊 让老技术开释新动能

2023-05-26 12:27:16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BOB综合APP近年来,我市以建设非遗产业——非遗工坊为突破口,大力推动非遗产业化蜕变。记者从市文广旅局获悉,2020年以来,我市共命名非遗工作坊55个,累计组织非遗技艺培训600余次,培训学员近2万人次,为乡村相对贫困人群提供就业岗位1500余个,人均年收入超4万元。通过非遗传承人的“传、帮、带”模式,让精品非遗项目焕发了光彩。

  走进大城县臧屯镇九间房村种植户于敏香家,大大小小、形态各异的葫芦甚是招人喜爱。于敏香介绍,葫芦成熟后,经过采摘、晾晒、刮皮等多重工序,晒干后工人再将其雕刻成工艺品。目前,村里有83户种植户,共种植1200亩葫芦。

  于敏香说:“现在种的葫芦什么样式的都有!如今党的惠农政策越来越好,种植户们收入都不错,我也在学习中积累了不少经验,依靠双手致富。”

  除了种植葫芦,九间房村村民还进行葫芦烙画创作,实现了由传统“葫芦加工”转向“文化创意”。烙画葫芦艺术又称烫画,用烙铁在葫芦上熨出烙痕作画,是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村民们将种植的30余种葫芦通过烙画等技法,赋之以花鸟鱼虫、人物、景物等图案,打造出不少实用型、观赏型的创意作品。

  据了解,大城县依托葫芦烙画、绾结葫芦制作技艺、勒扎葫芦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,把发展工艺葫芦种植作为农民致富的突破口。全县工艺葫芦种植面积达到3000余亩,非遗产品种类达到30多种,年销售额达2000多万元,形成了以九间房村为中心、辐射周边十余个村街的葫芦种植加工产业集群。积极谋划乡村文旅产业发展路径,正在筹划葫芦小镇建设BOB综合APP。

  如何利用好传统手工艺,使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BOB综合APP、带领村民共同富裕的开路先锋,霸州市王庄子镇王泊村创出了经验,打响了品牌。

  走进王泊村,穿过一条小巷,眼前这座雅致的庭院,凝聚了古典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吴中桥大半生的心血。展厅里,画案、香几、顶箱柜、提盒……一件件古香古色的家具映入眼帘,精雕细琢的图案注入了匠人的智慧巧思,极具欣赏价值。吴中桥正在全神贯注制作一件禅凳,“古典家具制作技艺中,木雕是‘魂’。手工雕刻更为精巧。尽管现在一些雕刻用机器也能完成,但我依旧坚持用手工技法去打磨每一件作品,并享受整个过程。”多年来,吴中桥手工雕刻出一件件活灵活现、刀工流畅的艺术品。

  一幅幅寓意吉祥的图案、一件件精雕细刻的作品,都见证着传统手工艺在王泊村的传承与发展。张铁安、吴中桥、孙青、王长安、郭双盈、王锁留、陈新江……都是20世纪80年代到王泊村磨玉厂学习,培养出的第一批工匠,现成为村内手工艺人的主力。他们中有的已经招收年轻学徒,培养第三、手工艺人。

  如今,霸州市王泊村、靳家堡村等依托“京作”硬木家具制作、木雕、料器雕刻、玉器雕刻、百宝嵌BOB综合APP、仿古瓷等非遗项目,发展出60余家手工作坊,从业者1700多人,走出了一条带动乡村奔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。

  永清核雕源于宋代,盛于明清,是我国规模最大、传承最广的核雕流派。2019年,永清县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、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联合授予“中国核雕之乡”称号。随着文玩热和网络销售推广,永清核雕销量与日俱增,占据了中国核雕市场八成以上的份额,并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
  走进永清县别古庄镇后刘武营村村民翟娟家,只见她手持刻刀,刻画着财神面部神态。“有了核雕这门手艺,我们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美!”1983年出生的翟娟从事核雕生产已有20多个年头,她在核雕创作模式上不断创新,做出了自己的特色。她的作品“荷塘月色”“连年有余”“海洋之恋”连续在全国核雕大赛获得金奖。

  翟娟的核雕工作室自创办以来,带动本村以及周边村街姐妹共同创业。她的作坊里大多是中年妇女。如果想在厂里就业,她就提供岗位;如果想回家自己做,她也大力支持。如今,翟娟已成为周边村街的妇女致富典范,带动了村民共同致富。

  村民郑亚飞是村内核雕企业的一名雕刻工人,入行时间不长,每月也有不错收入。郑亚飞说:“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,我现在已经能独立雕刻了,每天可以雕一两串作品,月收入七八千元,最主要的是离家近,在家门口就能工作,很知足。”

  目前,以永清县别古庄镇为中心的方圆数十公里内,拥有核雕企业和工坊2000多家,核雕从业者4万余人BOB综合APP,年产值60多亿元,成为我国最大的核雕创作、生产、销售基地。

搜索